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小说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小说

免费无广告
导演:
阿伦·雷乃
演员:
德菲因·塞里格,乔治·阿尔贝塔齐,萨夏·皮托埃夫,Françoise Bertin,Luce Garcia-Ville,Héléna Kornel,弗朗索瓦丝·斯皮拉

更新:2024-05-10 03:34

首映:1961-08-29(威尼斯电影节) / 1961-09-29(法国)

年代:1961

时长:94 分钟

语言:法语

评分:8.3

观看数:43533

来源网:樱花动漫IMOMOE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琳达•迪特玛:《去年在马里安巴德》中的隐喻结构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导演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观念中的作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为观众,无法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受影片的情感氛围,它以想像时空作为创作背景,我们难以断定影片中叙述的事情是否真实存在,也许有过,也许从未发生,它并非发生在镜头底下,而仅仅是导演印象的产物,这颠覆了光影在传统电影美学中的形象和地位,镜头也许不止于纪录的功能,它甚至可以呈现幻想中的视觉产物,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正是以迷宫式的空间,迷一样的时光流逝,迷一般神秘的事件和话语,主要以非物质的视觉形式探讨精神领域的,纯粹心灵上的感悟。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推崇情感,轻视理性的影片。法国新浪潮左岸派的导演们受超现实主义影响较深,创作者们汲取文学中的自由意向,往往在虚幻的意识与真切的现实之间纠缠不清,《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即为其中的典型。这部影片的编剧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兰罗布葛里耶(ALAIN BOBBE GRILLET),他认为镜头比起文字更能描绘人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更适合时空的跳动,更适合现实幻觉的交错

阿多诺在谈论勋伯格的"无调性"(atonal)音乐革命时,说到这种革命的意义即在于:一旦它发生了,便不可能再回头了。当然作曲家可以继续写“有调性”的音乐,但它已经失去了之前的那种没有反思的直接性:这种重回“有调性”的谱曲只能当做对“无调性”的不满,再也不能是它自身了。因此任何假装这场革命未发生过的作曲家(例如拉赫玛尼诺夫),就免不了给人虚伪的怀旧感。
罗伯-格里耶与“新小说派”对巴尔扎克式小说的革命意义亦在于此。即便你写的像巴尔扎克一样好,但无视既有的革命,仍然沉侵在18世纪“故事性”小说的写法里,就是虚伪不真诚的烂小说。顾彬对莫言的批评就是这意思。这就像中国目前满大街的仿古建筑,它们只能被理解为对49年以来苏联共产式建筑风格的不满,作为建筑物本身就只能是糟糕拙劣的仿冒品。
如果说新小说派与勋伯格的音乐有许多相似点应该不是没道理的。事实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配乐本身就是无调性的。电影亦是由大量的断片拼凑而成,镜头与表演具有极强的形式感,现实不再是黑格尔断言的那样由概念演进成为具有必然性的整体

演员在片中的运动幅度很小,几乎保持静止,表演时像在拍平面照一样,营造出了片中诡异的感觉。同时用多个镜头画面的不同角度来表现同一个几乎静止的场景,而且镜头快速切换,使得电影显得更加诡异了。拍摄手法也很先锋,重复的画面中插入特写镜头,镜头的移动取景(人)来表现人物关系,过曝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放在这部有着华丽装饰的黑白电影里显得兼具特色和美感(我觉得要是彩色现代电影就会显得很鬼畜)。台词也是造成本片疏离感的一个原因。主人公仿佛在念一首无尽的诗歌,少有情绪起伏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琳达•迪特玛:《去年在马里安巴德》中的隐喻结构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caizhaolin.cn/news/34061.html

线路F1

作品推荐

更多